成都软件业:新起点再出发
成都于2010年启动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程,2011年12月获工信部授牌,成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地区唯一“中国软件名城”。目前全市软件服务业规模体量约占全国的4.8%、中西部地区的32%和西部地区的47%,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五位,在已经授牌的“中国软件名城”阵营里,成都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软件服务业发展的领军标杆城市。
经过多年发展,软件服务业已成为成都经济社会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柱性的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了智慧城市、“互联网+”等信息化应用。“十二五”期间,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的大环境下,成都软件服务业仍保持较快发展,营业收入年均增速约22.6%,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速约27.2%,产业规模先后迈上1000亿元、2000亿元台阶,实现倍增。年度快报数据显示,2015年,成都软件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产业规模达2720.4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2050.7亿元,约为“十一五”末的2.76倍,是2003年的41倍;软件服务业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达44.1%,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约6.65%。
“十二五”末,成都软件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软件企业1585家。其中,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279家,软件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202家,软件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23家,入选年度中国软件百强企业3家,中国软件综合竞争力100强企业5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9家,上市企业达42家(含新三板29家)。在全球软件20强企业中,有15家在成都设有研发机构或产业基地。
“十二五”末,成都软件类创新机构达180家,其中,国家级(部委级)21家、省级117家、市级42家,共有4家企业获得全国创新软件企业称号,8家企业的12件软件产品获“中国优秀软件产品”称号,全市软件著作权登记累计达29288件,同比增长42.3%,其中,2015年新增软件著作权登记8700件,同比增长48.4%。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期间,成都软件服务业特色领域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从芯片、部件、整机研发、应用软件及运营服务等全产业链突破,据成都市移动互联网协会统计,2015年成都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达255.7亿元。智能交通等六大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全市物联网产业纵深发展。通信保密及终端、安全应用系统、身份认证、安全存储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优势产品,与北京、上海等位居国内信息安全产业第一方阵。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契机,全市软件服务业加快向行业应用渗透和延伸,涌现出一大批骨干企业。数字媒体方面形成覆盖创意设计、终端及装备、软件研发、平台运营、在线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全球最大的无线音乐发行基地——咪咕音乐。成都还聚集了英特尔、德州仪器(TI)等众多国际知名IC企业,以及和芯微电子、振芯等100余家本土IC设计企业,全球一半以上笔记本电脑芯片实现“成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