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成都高新区2015年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打好创新创业和稳增长攻坚战,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57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3085亿元,成为四川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的园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位居前列;实现工业增加值90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0.9%,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工业迈上3000亿元,在成都高新区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副局长熊平表示,作为成都市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成都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迈上新台阶,侧面反映出成都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和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目前,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在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成都市将着力构建“3+N”工业空间布局体系,明确成都高新区要充分发挥“火车头”的引领带动作用,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大智造”产业板块。成都高新区工业在2015年的亮眼表现,正是成都市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筑牢城市发展产业基础的力证。
熊平表示,在规模不断攀上新量级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工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15年的工业产值中,80%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最大,聚集了英特尔、德州仪器、富士康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推动成都市成为中国“IT第四极”。此外,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等产业的集约集群发展态势明显,未来有望成为成都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引擎。
2015年,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政策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制定了鼓励重点存量企业多做贡献、稳定外贸进出口增长、支持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三项政策,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近30亿元。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其中生物、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18%。
在工业快速发展的支撑下,成都高新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7.6亿元,增长10.1%,在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提升至11.8%,拉动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2.3亿元,财政总收入348.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
同时,重大产业化项目布局成都高新区的势头不减。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引进了总投资1亿美元的业成科技下一代显示屏关键元器件生产基地、15亿元的镇泰投资总部及医药生产基地、5.5亿元的立航科技航空装备制造及旋翼机生产基地;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引进了总投资30亿元的中国铁塔四川总部、18亿元的小米金融投资服务平台、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西部综合检测基地等重点项目。
另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如,总投资16亿美元的英特尔“骏马”项目已完成投资1.5亿美元,预计2016年投产;总投资16.9亿美元的德州仪器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12英寸晶圆凸点项目整体有序推进;总投资220亿元的京东方扩产项目动工建设,预计2016年完成投资约18亿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5年,成都高新区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出台了成都高新区“创业十条”,支持创新创业。
在创新体系方面,成都高新区2015年新增众创空间和孵化器30家、孵化载体面积65万平方米,新认定公共技术平台9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科技研发机构15家;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落户,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
在企业培育方面,成都高新区帮助300多家(次)中小企业获得担保贷款18亿元、20余家中小企业获得风险投资10亿元以上,新增创业板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目前,园区已有上市企业26家,约占成都市50%。
在高层次人才方面,2015年成都高新区引进产业紧缺人才超过1万人,引进海外留学和博士创业人才343人,累计发放4.2亿元的人才资助资金。截至2016年1月,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中央“千人计划”人才85人,占四川省的38%。
据了解,2015年成都高新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总数达到610家;新增科技型初创企业3020家,同比增长300%;新增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的企业63家。
科技创新离不开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成都高新区通过采取信用增强措施,建立政府风险资金池,加大科技信贷产品创新,形成与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适配的债权融资产品链,优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股权融资产品链,聚集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近400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750亿元。
在商事制度改革上,成都高新区率先在四川省试点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制度,“先照后证”综合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开展了“一窗式”行政审批改革,实行对外“一窗进出”,全程代办、同步审批。2015年,成都高新区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8196家,同比增长57.99%,新增注册资本(金)831.32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427家,同比增长34.31%。
同时,成都高新区2015年积极借鉴推广自贸区经验,通过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实施更加便利的检验检疫制度,积极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和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制度。
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成都高新区在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上肩负着国家、四川省、成都市赋予的重要使命。”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范毅表示,成都高新区2015年6月获批成为西部首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其“十三五”期间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来了“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成都高新区不仅可以率先落实相关政策,且可以结合实际制定有关政策,这对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了解,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建设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出台《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制定《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
范毅表示,“十三五”期间,成都高新区将紧紧围绕“三区一极”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成都高新区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将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根据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要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1万亿元,聚集科技企业1万家,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万人,发明专利授权累计超过1.1万件,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
根据上述目标,成都高新区提出要实施“七大行动”,为实现“三区一极”的战略定位提供支撑:实施“双创”大引领行动,打造“世界双创试验田”;实施产业“大智造”行动,打造“国际智造谷”,加快建成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初步形成5个以上新千亿产业集群;实施人才大汇聚行动,打造“国际创客天堂”;实施开放大融合行动,打造“全球投资首选地”;实施产城大提升行动,打造“国际现代新城”;实施体制大突破行动,打造“全面创新改革核心引领区”;实施民生大保障行动,打造“文明和谐首善区”。
未来,成都高新区将积极推行“一区多园”模式,强化创新要素辐射带动,将成都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成都市域推广共享。同时,实施“并肩行动”计划,通过异地孵化、飞地经济、园区管理模式输出、成立跨区域园区联盟、布局跨区域产业链等方式,全面深化与绵阳、乐山、自贡、泸州等四川省内国家高新区的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