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产品供给行业发展迅速
“德国‘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有若干相通之处,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不谋而合。”罗文认为,正是因为近年来两化融合的推进,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产品供给行业发展迅速,为我国借鉴“工业4.0”实现工业生产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尤其是国务院于2013年8月1日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不断拓展和深化宽带在生产经营中的
应用,加快企业宽带联网和基于网络的流程再造与业务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专家认为,2016~2020年,宽带网络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后,其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效果也将显现。
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工业升级提供了动力保障。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经费到2012年首次超过万亿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量比重超过14%,稳居世界第3位。国际科学论文(SCI)数量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4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占到全球总量的37.9%和22.3%。中国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目前的8.8%,居世界第3位,逐步逼近日本的发展水平。
中国创新能力的进步不仅体现为这些令人欣喜的数字,更体现在创新储能释放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进步。其最为直接的例证就是我国在诸如移动通信、发电设备、电子商务、机床制造、家用电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领域出现一批拥有巨大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甚至涌现出一批具有前沿眼光的新时代企业家。而在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等带有工业革命色彩的新兴产业领域,中国近年的进步也有目共睹。
正如权威专家所言,我国已经进入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到了由技术模仿、跟踪,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进而向产业发展制高点进军的阶段。创新能力的进步将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推动类似“工业4.0”的升级计划形成强大后盾。
此外,近年来我国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我国电子商务的刺激作用,中国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已逐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并已形成“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尤其是我国快递业务量截至今年9月已经连续44个月累计同比平均增幅超过50%,而“快递下乡”工程将进一步完善快递网络。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工业4.0”背景下的网络化工业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