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使用和谐统一 成都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作为拥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成都也留下大量承载天府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这些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成都陆续公布十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将包括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灯光球场、钟家大瓦房、白药厂旧址等在内的大量历史建筑收入其中。
保护有了,怎么让这些建筑真正活起来,就成了成都下一阶段要面临的主要问题。近期,记者走访了大批入选名录的历史建筑,通过实地探访,了解那些成功活起来的建筑都经历了怎样的过往。
行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常能遇到风格与现代时尚迥异的历史建筑。它们中有近代的工业遗产,有洋务运动时期工业文明的见证,也有承载历史记忆的名人故居……可以说,这些经历沧桑巨变的建筑承载了成都发展的历史记忆。
令人诧异的是,这些早过耄耋之年的建筑丝毫没有衰朽、败落的样子——古典的风格中透出现代的张力,褪色的颜料掩盖不了它们勃勃的生机;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出入其中,面向未来的新产业也在这里茁壮成长。
历史建筑能“活”起来,得益于成都科学的规划和灵活的机制,面对不同历史建筑的不同特点,各负责机构从实际出发,在保护建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由此,老机车厂的球场,变为附近居民的活动中心,历史久远的老屋,成为乡村旅游的著名景点,占地面积不小的兵工厂,如今也成为培育文创产业的优秀基地……
而这些建筑“活”起来的故事,也为激活中华大地上更多富有历史底蕴的历史建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直“活”着的灯光球场
科学规划 保持实用 老建筑永葆青春活力
“走嘛,到灯光球场去打羽毛球。”随着二仙桥居民李铭大爷的一声招呼,好几位邻居都拿上球拍走出门来。记者随着他们来到二仙桥街道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只见旧式的球场上已经聚集了不少居民,一些在跳舞,一些在场边的石凳上下象棋,还有一些正绕着球场散步聊天……
二仙桥街道综合文体活动中心的灯光球场就是入选成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灯光球场。在专家的眼中,这球场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产业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了成都乃至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进程,是工业文明的重要遗存,也是成都近代工业建筑艺术发展与审美倾向的历史标本。
而在周围的居民看来,球场从诞生之初就是附近的活动中心,“机车车辆厂还在时,大家就在这里开会、看电影,举办运动会,机车车辆厂搬走后,这里的篮球场、棋牌室、图书室等场地也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休闲娱乐。”机车车辆厂老员工旷永江说,“现在很多重要的活动也会在这里举行,比如央视《星光大道》节目的海选。”
事实上,这正是灯光球场作为历史建筑的特别之处,自1979年投入使用以来,球场就一直“活”着,即使修建它的工厂搬走,它依然在周围居民的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二仙桥街道工作人员苟琳介绍,灯光球场能一直保持生命力,与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密不可分,“首先,我们对球场的定位准确,将球场定位为二仙桥街道综合文体活动中心。这样虽然使用球场的主要人群变了,但球场的主要功能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其次,我们非常注重球场的保护,发现球场有损坏,就及时进行修复,并始终保持球场的原貌。”苟琳还说,街道在利用球场举办活动时也非常注重居民的需求,“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球场的人气。”
同样始终保持活力的历史建筑还有川大的化学馆、数理馆,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主楼,同时也包括双流的彭镇老面坊。据了解,两所高校的教学楼至今仍承担着教学的任务,而彭镇老面坊至今仍是最受周围居民喜爱的面坊。
对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表示,建筑不能脱离人的使用而存在,如果能在保持原建筑工艺、材料的基础上维持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不仅能更好地对建筑进行保护,也更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乡村旅游带活钟家大瓦房
老建筑+旅游 找到施力点 老建筑重焕生机
走进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二村,钟家大瓦房已经成为村里的一个地标。“因为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很多游客都慕名前来。游客多了,乡村旅游也就搞起来了,附近村民的收入也有了提高。”钟家后裔钟永其说,一个月前,这里刚举行完一场盛大的“坝坝宴”,钟家子孙、邻里乡亲以及来自各地的游客都在此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