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产业潜力巨大 成都打造“科幻之都”眼光独到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你们这些科技工作者服务。”3月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分组讨论结束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走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尧德中面前,两位全国人大代表交换名片,约定继续交流的时间。
“我们科协就是科技工作者的组织。”
徐延豪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他的工作中,有一项就是将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环境和工作氛围,替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徐延豪最关注的还是创新驱动发展,在他看来,科技创新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人才则是其中的主力军。而打造一支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正是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迫切需求。
科技
从52.2%到57.5%
“科技贡献率,体现国家科技服务经济发展主战场的能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体现国家科技服务经济发展主战场的能力。”过去五年,徐延豪走访调研了全国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环境条件越来越好,促使我们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迅速发展,不断活跃,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态势。”对于未来,徐延豪很乐观,在他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不断雄厚,成果不断涌现,相关政策不断落实,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会逐步提升。
“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就需要用改革的精神,突破一些政策壁垒和体制弊端,真正让科技人员的科研价值得到实现。”让徐延豪印象深刻的,是西南交大在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路径上的“小岗村试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也就是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由发明人和学校共同所有,其中职务发明人个人或团队拥有70%的科技成果所有权。
“一个科研成果,特别是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能够被探索出来,是要经过科研工作者日积月累的踏实工作的。”徐延豪感叹,不能总是鼓励科研人员要守清贫,要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尊严,“科研人员也应该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他们有权利享受美好的生活。”
科幻
市场潜力巨大
“我们国家顶尖的科幻作品创作者还不够”
从四川走出的世界级科幻作家刘慈欣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个虚幻世界,让无数科幻迷心驰神往。在成都,这样的幻想正在变成“现实”。随着“中国科幻城”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一座占地1400亩、由9大园区组成、覆盖科创产业全链条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正式落户成都。而成都,也在打造“科幻之都”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成都打造科幻之都的想法很有战略眼光,我们国家的科幻产业,其实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徐延豪告诉记者,首当其冲就是科幻影视,“中国人不缺想象力,古代那么多神话传说,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含科学元素的创造,这也是一种创造和想象。”在徐延豪看来,以成都为中心的周边一带,向来拥有优秀的科幻作家,在作品的创造上,若是能基于可实现的科学原理,然后加上人文色彩,打造出来的作品一定具有吸引力。
但另一方面,就整个科幻产业而言,创作力的缺乏仍然是痛点。徐延豪坦言,《三体》是契机,但只有一个刘慈欣撑不起科幻市场的繁荣。美国有成熟的电影生产工业体系,我国科幻作家寥寥可数,作品产量无法比肩国外。“把这个市场培育出来是关键,如果没有市场的培育,没有需求,那产业就没有基础了,这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