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不久前,成都市召开“全面落实年”动员大会。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
成都工业正在进入发展新时代——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从着力打造产业生态圈到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从“成都速度”到“成都品牌”、“成都质量”,蹄疾步稳的成都工业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今日开始,成都商报将推出“推动成都工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展示成都工业风采,激发制造企业活力。
一块玻璃板进入生产流水线,经过200多道工艺,摇身变成一块50英寸的高清液晶面板——这是位于双流的中国电子成都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现场,这个从打桩建设到建成投入试运营仅用时16个月的项目,创造了液晶面板项目建设的“成都速度”、“世界速度”。
这样的“成都速度”案例,在成都工业里并不鲜见。成都亦并不满足于此,以中国电子成都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为例,项目更多的超前布局,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技术投入。
新一轮成都总规里,关于产业有更高定位——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这也是成都工业不懈奋斗的方向,从“成都速度”到“成都品牌”、“成都质量”,转向高质量发展。
成都工业基础如何?底气在哪里?数据更能说明。2017年成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全市449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1282.6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83.2%;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008.7亿元,同比增长33.9%,完成技改投资2780.9亿元,增长42.2%。
过去的一年,成都工业还有更多数字值得记住。
1
构建产业生态圈
启动建设13个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
2017年,成都发展工业经济的理念发生了显著改变。7月,成都市首次明确了以产业生态圈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的全新理念。
成都市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产业生态圈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产业方向、重点任务、推进措施,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制造牵引产业生态圈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方案(2017年)》,确保产业生态圈构建有序推进。
此外,成都建立市县两级联动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机制,整合全市资源,分重点企业生态圈、重点行业生态圈、重点区域生态圈三类,统筹推进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区县产业生态圈建设。其中,确定启动建设13个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涉及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7个产业。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要义、基本构成、研究方式和推进机制,建立标准体系,制定了《成都市制造牵引产业生态圈建设指引》,指导区(市)县绘制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全景图。
2
完善工业空间布局
优化全市“20+10”产业园区
2017年,成都市按照城市空间格局和产业园区“五位一体”管理要求,完善成都工业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全市“20+10”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和空间规模,制定园区产业发展目录和规划建设导则。围绕产业新城建设,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产业园区“二次开发”,强化标准厂房、人才公寓等生产生活配套和商务办公、展览交流、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引领城市和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更多区域与成都共同升级,成都市制定支持工业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专项政策,编制《成德绵产业协同规划》,推进成德绵三地产业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