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蓬勃 新动能潮涌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成都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去年,成都高新区具有新经济特征的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877.3亿元,增长16.5%,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达86.8%,动能转换成效显著。
提请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创新生态链,汇集改革动力、激发人才活力,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连日来,多位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围绕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展开热议,纷纷表示将肩负使命与担当,在本职岗位上,积极推动成都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构建城市发展“大学战略” 培育新经济发展土壤
“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源头,人才是城市发展新经济的基础,企业则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在市政协委员、四川鱼鳞图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旭斌看来,成都科教资源富集,科研实力雄厚,在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数量以及人才培育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出席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罗旭斌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制定我市“大学战略” 培育新经济发展土壤的建议》。“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整合运用在蓉高校这一‘天时地利’的创新资源,构建城市发展的‘大学战略’。”罗旭斌说,近年来,国内沿海城市陆续制定了自己的“大学战略”,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校和科院院所,培养和聚集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也要广泛吸引人才,高校应成为支撑新经济新动能的人才、技术之源,加速释放人才培育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活力。
“建议广泛征集国内外高校、学者、企业、智库、产业界人士意见,结合成都实际,探索形成成都‘大学战略’。”罗旭斌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战略”必须以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来布局。成都应加大对国际国内知名高校的招引力度,加强国际学术与创新的连接,与全球创新脉动同步,也能形成“鲶鱼效应”,通过创新办学机制,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做出有益的成都探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人才扶持和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人才到成都创新创业,人才是成都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专业人才是一个重要方向。”用新人才观纳全球英才,共谋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市政协委员、市统筹城乡和农业委员会乡村发展处副处长张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全面务实合作新阶段,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更加密切,产能合作不断升级,贸易投资水平日益提升。”张燕建议,应优先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翻译、涉外律师、懂得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也可以通过选派高水平公务员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储备相关知识。技能型人才则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到海外进行实习和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成果转化
打好“两张牌”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这些天,持续加快发展动能转变、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门话题。市政协委员、四川巨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苟义昌向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提高成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要求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苟义昌说,我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从2016年的29.03%提升到了42.0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成都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何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苟义昌在提案中提出,高校院所应成为今后我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和工作重点,政府在财政金融和税收优惠上应重点支持在本地的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融资。“资金供给和激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政策取向,在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的设计时,可推出股权、基金、债权及其衍生科技金融产品等多种融资产品组合,供民间融资主体选择。”苟义昌还建议优选、培养一批中介机构为高校院所服务,帮助其掌握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