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支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快川东北经济区进出川大通道建设。
达州作为川东北经济区的重要一极,同时也是传统老工业聚集城市,近年来,在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达州市本着“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的准则,交出了经济发展的新速度和新质量。
1月30日,省人大代表、达州市市长郭亨孝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达州将更注重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区域发展。将达州置于成渝经济区和川东北区域发展中定位,注重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将方法和措施以“组合拳”的方式高效推进。
GDP增8.2%
增速5年来首次进入全省前10
2017年,四川全省GDP增速为8.1%,达州市GDP增长了8.2%,高于全省水平,这也是近五年来,达州市的GDP增速首次进入全省前10位。
郭亨孝告诉记者,过去一年,达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结合达州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项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档升级、现代农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个方面。
在改革创新上,始终坚持将全面改革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和动能转换的“强引擎”来抓,在新出台的68个改革方案中,推进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等各个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在脱贫攻坚上,2017年,达州市筹集资金近60亿元,集中用于住房保障、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通川区顺利实现贫困县摘帽,全市311个贫困村退出、15.07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全面完成。
“保障民生一直是政府的重点工作。”郭亨孝表示,2017年,达州市一直努力解决有关教育、医疗、环境、住房等突出的民生问题,九项民生工程、19件民生大事落实兑现,中心城区十大民生实事按期推进,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完成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3.36万户。
转型升级
创新与转型齐头并举
达州市过去作为传统老工业城市,在工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中,也经历了所谓的“阵痛期”。
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由增长-3.0%呈断崖式下滑,到2016年增长7.6%实现止滑回升,再到2017年增长9.6%实现加速发展,达州市可谓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全省排名从第20位上升至11位。
“针对问题不能怕痛,要下决心,下狠手来抓。”郭亨孝说道,近两年,达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意见等10余项政策措施,并关停淘汰散乱污企业和落后产能项目780个,推动100户工业企业完成改造,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84亿元。
在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新产业新集群需继续发力。在坚持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上,达州市重点发展天然气能源化工“千亿产业集群”,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2个“百亿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3个“特色产业集群”。
2017年,达州市开展专题招商引进到位资金768亿元,落地建设重点项目53个,全市六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530亿元、增长23.5%。
2018年目标
突出抓5项重点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川东北经济区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对此,郭亨孝告诉记者,达州一直以构建中国西部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着力推进对外大通道建设。
达州高铁站、镇达广高速等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平稳推进中,今年,达州将争取在西渝高铁过境达州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奠定了达州在全国“八纵八横”高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
郭亨孝表示,2018年,达州市将更加注重在全国全省的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将达州发展置于成渝经济区和川东北区域发展中定位。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做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6+2”重点产业发展、中国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五项重点工程。
在目标确定上,达州将发展目标定位在保持高于全省的发展速度,确保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不下降的要求来确定。郭亨孝提出,2018年,达州地区生产总值将确保增长7.8%、力争8.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9%、力争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8%、力争8.3%以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