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科技中心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成都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6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数占四川省总获奖项目数90%,与2016年相比上升20%,创历史新高,还有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全国仅7人获此殊荣。此外,由西南石油大学参与完成的“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同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由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牵头,西南石油大学石工院教授张智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全程参与了项目的开发和应用。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没有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捷径,它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倾力的战略命题。成都的做法是什么?
大力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 构建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
2017年10月9日上午,成都市新都区举行校(院、企)地人才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西南石油大学校与成都市新都区签订了《关于支持西南石油大学“双一流”建设深化校地合作人才支撑的若干措施》人才战略合作协议。新都区将通过奖励等措施支持学校引进顶尖人才、鼓励西南石油大学师生在新都创新创业,与西南石油大学建立资源共享共建机制,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加快西南石油大学高端人才引进,助推西南石油大学建立“双一流”建设。新都突出对“双一流”建设中杰出人才、青年英才的奖励,设置“雏鹰奖学金”;对引进的高端人才配套安家补贴,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顶尖人才进行奖励;鼓励设置实习实践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鼓励创新创业和联合设置学科。西南石油大学建立将发挥科技、人才、智力等优势,为新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据了解,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构建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布局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实施“双一流”大学共建工程,形成“6+1”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校院企与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 全球优势科研资源向成都集聚
不久前,西南石油大学举行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在张智教授看来,“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而“双一流”建设无疑会是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新一轮配置的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高校“双一流”建设必将吸引大批国家级项目和大量资金落地地方,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心针的作用。
当前,成都正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近年来,成都制定“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与川大、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四川农大、成都理工和中科院成都分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6+1”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与北大、清华、哈工大、北航、对外经贸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科技产业园区。积极引入斯坦福等国外一流科教资源,全球优势科研资源正向成都聚集。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大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环境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创新主体作用,仅2017年就出台了《关于创新要素供给 培育产业生态 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即“产业新政50条”)、《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即“成都人才36条”)、《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即“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知识产权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即“知识产权十条”)等多项政策措施。
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建立高层次人才礼聘制度,健全完善外籍人才特别通道服务机制。同时,成都市设立创新创业人才杰出贡献奖,给予100万元奖励。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对企业年度研发投入给予最高10%配套补贴,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
突出两个领域狠抓改革创新
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召开在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现场会,成立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2017年全市新增在蓉高校教师带项目创领办企业100余家,1000余项专利成果实现转化。
积极开展科技金融探索创新,营造科技金融新生态。通过“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贴”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新创业。“贷款、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捆绑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围绕四个方向实施专项计划
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支撑。制定支持产业发展的“成果转化十条”“知识产权十条,出台《成都市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增加到2500家。
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打造创新创业城市名片。成功举办第三届“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常态化开展“菁蓉汇”品牌活动,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0家,面积1654万平方米。
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构建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布局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实施“双一流”大学共建工程,形成“6+1”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校院企与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实施科技治霾行动计划,提升宜业宜居城市生活品质。制定《雾霾治理科技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引培集聚“汽(柴)油车尾气净化装置”“多尺度喷淋除霾技术”等12大技术。2017年成都空气优良天数达2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