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产业支撑 先进制造业助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先进制造业担当重任。
9月以来,成都工业光彩夺目。先是重大项目频频落地。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进出口商品展暨中国西部(四川)国际投资大会上,成都先后与克诺尔集团、丹纳公司、中国一汽集团、吉利集团、汇洋控股集团等企业密集签约,51个工业项目落地,增强了汽车、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的深度。
继而报盘数据出炉。1-8月,成都完成工业投资1896.4亿元、同比增长35.2%,完成技改投资1644.3亿元、同比增长28.3%,纳入全市重点跟踪服务体系的449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856.78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2.4%。
更重要的是工业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优化全市“20+10”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空间规模,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成都市经信委表示,到2022年,成都力争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制造业“乘数效应”牵引西部经济中心建设
学先进、找差距、添措施,成都重大产业化项目“竞进拉练”每季度举行一次。抓项目、促投资,是成都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最近召开的一次“竞进拉练”中,成都市主要领导强调,严格落实“一把手”带头招商和“出勤率+签约率+开工率”综合考核机制,加大专项督查和跟踪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016年,成都工业和技改投资分别完成2246.2亿元和1956亿元,同比增长41%和38.7%,尤其是工业投资增速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尽管高歌猛进,但在成都决策层看来,仍需对照标杆、砥砺前行。
成都的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今年4月底,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
紧随其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为了帮助决策、凝聚共识,《成都与部分国内外城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成为会议材料之一。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分析显示,制造业每投入1美元带动经济增长1.8美元,每产出1美元带动其他领域产出3.6美元,因为具有“乘数效应”,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
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
成都有这样的时代担当和历史机遇。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成都由此成为全国第二批、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成都的使命是: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个方面实现全国率先示范。
为了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成都启动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
尤其是“东进”战略,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这也意味着,龙泉山东侧将成为成都工业空间增量的主要拓展区域和工业经济增量的主要承载区域。跨过龙泉山,成都工业别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