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治水的成都行动
翻开历史,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溯江而上,“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就连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都要为成都的水记下一笔——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
然而,与很多国内外大城市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多,今天的成都也面临着水污染的挑战。
今年6月,“成都治水十条”出台。作为成都治水政策的加强升级版,其中提出的“重量级”举措,强化了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致力解决十类问题,并注重全民参与,充分体现出成都治水的决心。
成都治水路线图
据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水务局编制完成《成都市农田水利建设“十三五”规划》《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水利工程规划》的同时,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现已完成《金堂县东风水库灌区现代化建设方案》《金堂县东风水库灌区现代化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方案》,正着手启动金堂县东风水库13万亩现代化灌区建设。
成都大力实施中央和省级、市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构建现代农田水利设施体系。2017年度,全市完成骨干渠系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188.85公里、高标准农田末级渠系建设2118.5公里,新建和整治塘堰1366处,新建蓄水池1490处,新建和改造提水泵站195座,新建灌溉机井56座,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132万立方米,新增供水受益人口0.46万人。新增灌溉面积0.8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63.7万亩。
“我们正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第二水源工程建设。”据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李家岩水库项目已完成闸室土石方开挖16.82万立方米、完成进度64.3%,完成导流洞出口土石方开挖22.86万立方米、完成进度69.3%,预计2017年12月完成导流洞贯通。
“立足成都市全域灌溉目标基本实现的比较优势,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互联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在平原区和浅丘区成片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灌区,在山丘区加快建设‘小型灌区、农业园区、休闲景区’深度融合的高效节水生态小微灌区。”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为重点,集中成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目前,全市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76万亩,全面完成三年行动计划任务。
而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也是重要供水工作之一。据了解,成都编制完成《成都市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十三五”规划》,加快实施“大水厂、大管网覆盖小水厂、小管网”和“供水支管通村、管网达组、龙头入户”工程,建设村镇供水工程4处,完成15个区(市)县水质监测中心建设。
节水的同时,山洪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非常重要。据了解,全市共排查水利工程35635处,发现水利地质灾害和防汛安全隐患点68处,已采取防治措施68处,受威胁群众告知率100%、知晓率100%。目前,已消除安全隐患54处,已移交国土资源部门8处,其余6处待汛期后进行病害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