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产业新政50条”主发布词
7月2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加快转变工作方式,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重塑经济地理,提振发展信心,对成都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大会召开以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产业界密切关注,各大主流媒体包括新媒体进行了密集报道。现在,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关于创新要素供给 培育产业生态 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正式出台了!这就是产业大会上提出的、大家期待已久的“产业新政50条”,下面我做一简要介绍。
一、产业新政“新”在何处?
这次我们出台的“产业新政50条”,是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遵循经济规律,立足成都实际,围绕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所作的政策考量。产业新政的“新”,主要体现在“一全面、五创新”。
一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内涵丰富、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推进城市发展、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我们制定产业政策的根本指引。在这次产业新政制定中,我们坚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是创新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我们着眼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组织开展经济工作。在产业新政中明确提出,通过供应链创新应用、产业链垂直整合、产业跨界融合、中介服务配套,推动形成联动共生的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以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为方向,引导不同区域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推动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
三是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方式。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新政中明确提出,围绕人才、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集聚,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四是创新产业政策形成方式。我们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先期组织8个调研组,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多次与企业经营者、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并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先进做法,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又专门征求企业家的意见建议,经广泛调研、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形成了“产业新政50条”。
五是创新产城融合布局方式。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加快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在产业新政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理念,建立“城人产”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协调生态、环境、人口和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配套等重大功能设施的布局建设,形成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产业新城。
六是创新产业推进发展方式。我们创新市县协同推进产业发展机制,在产业新政中明确提出,定期发布产业发展白皮书,形成产业发展鲜明导向,引导市场行为;大力实施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五位一体”管理制度,推进产业园区二次开发,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区(市)县发布主导产业的激励政策,鼓励错位发展。
二、产业新政具体内容有哪些?
“产业新政50条”包括总体目标、创新要素供给、降低企业成本、培育产业生态等4个版块、13个部分、50条措施。
总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强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优生态,初步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体系。三是重落实,不断完善集成整合、协调配套、精准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四是提能级,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让新经济成为增长新动能,促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持续涌现,使全市产业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创新要素供给:着力增强产业核心要素聚集能力
在政策制定中,我们始终秉持改革创新的理念,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人才、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重中之重。
一是加快人才集聚培育。人才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成都要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坚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新人才观,充分延长人口红利,加快释放人才红利,贴近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长远需要、贴近产业和企业人才发展需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聚集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高端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引领力量。我们将强化高端人才激励,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市域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领域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
青年大学生是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我们将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鼓励青年大学生扎根成都,大力实施“蓉漂”计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提高落户便利性,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凭毕业证落户制度。对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提供7天以内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把解决“蓉漂”安居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对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保障,确保各类人才“住得上房、安得了家”。
技能型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力量。我们将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为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提供免费培训,并全额报销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费用,提高广大市民的就业创业竞争力。还将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鼓励在蓉高校、职业院校根据成都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设置,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
同时,我们还将建立人才绿卡服务体系,对持卡人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医疗、创业等服务保障。还将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一对一”人才专员服务。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供给。成都创新资源丰富,我们将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结合”,加快形成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新动能。
我们将鼓励技术创新源头供给,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在蓉科研机构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成都。
我们将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筹建成都创新创造研究院,鼓励校企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资助,力争建设5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我们将积极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加强新产品应用示范,促进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市场化应用,按照采购金额2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积极培养“独角兽”企业,设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引导基金,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国内细分行业“隐形冠军”。
我们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推广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确权和转化。推动在蓉高校院所联合地方、企业共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溢出转化,提高本地转化率,给予最高100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
我们将努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对各类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对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助;对各类主体用闲置资源改(扩)建创新创业载体,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我们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成都运营中心、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升国家专利审查四川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服务能力。引导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