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并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推动城市功能、经济地理和产业生态高度契合,实现聚集力更强、动力更充沛、溢出效应更明显的城市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前,成都产业有哪些特点,迎来哪些重大机遇,发展优势又在哪儿呢?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给出了答案。成都晚报专门进行图解,告诉你不知道的成都产业魅力。
转变
发展阶段
一
城市定位 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演进
二
区域合作 从城市单体发展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
三
增长动力 从要素投入向“四轮”驱动转换
四
产业结构 从传统工业引领向产业融合发展转型
五
主导产业 从中低端为主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迈进
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食品、金融、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延续两位数以上的增长。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1%和43%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9.6%,高端、新兴产业实现全面布局
机遇
发展机遇在哪儿
一
“五中心一枢纽”城市功能增强促进产业新发展
成都建设以“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为核心的国家中心城市,将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关键产业发展将迎来新风口。
1 西部经济中心作为国家组织经济活动,配置资源的中枢以及区域经济的极核,将促进成都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支柱和优势产业的发展。
2 西部科技中心作为创新要素集聚和配置的高地,将促进成都科技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 西部金融中心作为资本的集聚、流通和高效配置的核心,将促进成都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和产业发展。
4 西部文创中心作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重要承载,将促进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5 西部对外交往中心作为全球经济贸易合作和政治文化交流的窗口,将促进成都外贸服务、会展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6 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作为通达全球的国际性门户,将促进成都适空适铁产业及流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二
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有利成都产业竞争力提升
四川是国家8个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确定了以军民融合为特点的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成都作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先行先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将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力支撑。
三
建设国家级新区有利拓展成都产业发展新空间
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的建设以及简阳市由成都代管,拓展了城市发展新空间,为成都加快建设区域重要新兴增长极、开辟经济建设“第二主战场”提供了重大机遇。
四
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有利提升成都双向投资水平
成都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为成都打造向西向南开放门户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提供国家战略平台。
五
实施城市群战略有利推动区域整体综合实力提升
成都作为成渝城市圈“双核”之一,城市群相向发展将强化产业市场对接和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成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扩大成都产业辐射带动能力。
六
建设生态文明有利成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成都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先后由国家批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低碳城市试点。
优势
发展优势在哪儿
一
经济腹地广阔的市场优势
1 第一层级:成都市辖区,人口约1600万,经济体量1.2万亿
2 第二层级:向外拓展100公里,包含绵阳、德阳等8个城市的成都平原经济区,人口约3000万,经济体量突破2万亿
3 第三层级:向外拓展以成渝城市群为主的周边城市,人口大约1亿,经济体量达到4.8万亿
4 第四层级:再往外拓展可辐射武汉、西安、昆明、贵阳等中西部各大城市
5 随着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的加密开行,市场影响力正延伸覆盖至全球范围
二
科技资源富集的创新优势
1 在蓉高校达56所,国家级研发平台达6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
2 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3 被《财富》杂志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4 2016年专利申请量近1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近4万件,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三
高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优势
1 坚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2 2016年底,全市共拥有各类人才422万人,其中“两院院士”3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70人,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3 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503人、顶尖团队39个,分别占全省84%、75%。
四
承载能力突显的空间优势
1 成都平原以东的龙泉山脉地带以丘陵、平原地区的旱地为主,具有较大开发前景
2 简阳市、金堂县国土开发强度分别为14.1%和12.5%,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服务业的空间资源优势明显
3 南部地区以天府新区为主体,新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650平方公里
五
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优势
1 2014年至2016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2 2017年,成都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目标
发展目标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产业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全市基本构建起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生态圈、生活服务圈、创新业态圈、企业协作圈,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
先进制造业目标
到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现代服务业目标
到202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升至57%,初步建成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
都市现代农业目标
到2022年,初步建成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
·专家解读·
政策红利将吸引更多优势资源投向成都产业发展
西南财大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贾晋
7月2日开始,贾晋就一直关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的最新动态。他说,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成都市将产业发展战略作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战略支撑,吹响了成都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其积极意义首先在于站在全球视野和国家高度定位成都产业;其次,围绕产业发展诸多政策红利将吸引更多的优势核心生产要素资源投向成都产业发展。
他认为,成都的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从供给侧看,成都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优势较强,核心生产要素,如技术创新、人才质量具有比较优势。同时,成都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支撑和政府政务环境也具有比较优势;从需求侧看,成都产业发展面临“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自贸区建设、国家新区建设的政策叠加,加之前期市场发展培育和需求升级,外生和内生双重驱动加快了需求侧市场空间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产业的进入和转型升级。
贾晋表示,新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潜在的投资企业和在建、投产企业,对投资领域、地域选择和投资体量,以及政策扶持的决策和考量将具有更加科学的政策依据,投资的信心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