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林木葱郁,大地遍染绿色,天空湛蓝清新,草原牧歌悠扬……五月的阿坝州,令人沉醉。
今年“五一”小长假,阿坝州再次迎来了客流高峰,全州共接待游客6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629.72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98%和13.95%。“进入阿坝州就进了景区”“整个阿坝州就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大景区”“每个乡村都是一个个小景点”……吸引游客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展示阿坝的金名片,也是阿坝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守好一方碧水蓝天,既牵系92余万阿坝人的福祉,更是事关全川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维系着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省“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阿坝州, 从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加快国家级清洁能源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吹响“生态立州”号角到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如同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一直成为阿坝州建设发展的目标追求。
2016年7月27日,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这是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指出,“要坚持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阿坝州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藏区特色、阿坝特点的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加快‘三区一中心’建设步伐。”
话语铿锵有力,宣示催人奋进。阿坝州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招频出,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留住绿水青山 释放生态红利
阿坝州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
正因如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阿坝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曲”。
在阿坝,相当长的时间里,农牧民群众的生存模式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森工经济、牧场经济哺育了数代藏羌儿女,但随着人口数量增加、过度开采利用等现状,带来的生态问题已不可小觑。
在牧区,沙化、退化、荒漠化……草场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草原沙化——湿地萎缩——鼠害猖獗”循环往复的“怪圈”,正透支着草原的承载力。
在农区,滑坡、泥石流、塌方……自然灾害连年不断,“5·12”汶川特大地震更是把阿坝州的脆弱生态问题暴露无遗,山如破竹、千疮百孔。
山川“失色”,大自然的“连锁不良反应”引起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倒逼调整。进入21世纪,阿坝州率先结束“木头经济”,先后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岷江水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将“绿色立州”工作发展总体思路提升为“生态立州”工作发展总体思路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总结形成“三区一中心建设”,这既是对阿坝州长期探索成功道路的承接和延续,也是对建设“一强一地两区”和“五个阿坝”目标的坚持和深化,更是对阿坝发展方向和路径的进一步明确,对领航阿坝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思路已笃定,破局靠改革。
从源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正是改革方向之一。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治水抓生态”就是讲政治、促转型、惠民生的指导思想,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岷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这充分表明了阿坝州构建黄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担当和信心,更体现了阿坝州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进程中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的勇气和决心。
以“绿”为底色 筑牢民生福祉
五月渐深,若尔盖草原回暖,草绿了、黑颈鹤回来了。多年来,这里独有的高原湿地、鸟类吸引着众多外来游客,“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若尔盖湿地退化严重。”
“养牦牛不再是牧民们唯一的致富渠道。”若尔盖县阿西乡党委副书记泽登磋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牧民认识到,依靠良好的生态草原搞旅游业,收入会更好。
从去年9月当上湿地保护员后,若尔盖县阿西乡罗叉村牧民罗科经常骑着摩托车到若尔盖花湖湿地进行日常巡护,到花湖湿地巡护成为罗科每天的主要工作。“牛多了,草就会被吃光;草吃光了,就没地方养牛了!”在湿地保护宣传的时候,罗科就自己当宣传员,用通俗易懂的藏语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告诉大家。
生态保卫战全面打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百姓逐渐对经济增速“脱敏”,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生活品质与生存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阿坝人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近年来,阿坝州以“生态理念、健康品质、农业增效”为目标,建设生态农牧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农产品、中藏医药等新兴绿色加工业健康发展,水电传统产业不断壮大,绿色载能企业技改升级步伐加快,一批循环项目建成投产……
改善环境质量,并不是停止发展,而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妥善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这里没有喧闹的砂石开采场、没有高污染的加工厂,游客都愿意来这里观光休闲。”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达拉布农业观光园总经理唐林深有感触,“感谢党委、政府切实为当地生态环境考虑、为当地可持续发展考虑,留下了眼前的青山绿水。”
“龙溪乡地处汶川、理县交界地,地理位置优越,砂石资源、石榴石矿藏资源丰富。近几年,外来投资商曾有意向在我乡投资建设采砂场、采矿场以及废渣堆积场。”龙溪乡副乡长董叶兵告诉记者,当地乡党委、政府对重污染及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企业说了“不”,经济要发展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铸就“绿色”动力,具体路径就是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节能减排,形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
留住了绿水青山的联合村也迎来了“金山银山”。该村借助汶川县“1236”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的东风,通过生态经济庄园项目,统一规划建设购物中心、漂流项目等旅游配套设施,带动全村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让全体村民都能享受到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不仅是龙溪乡,从全州来看,生态与多产联动的大格局已经在各县域次第铺开。转型发展,林业、水利做的是“减法”,生态产业发展则是“加法”——2016年,以生态旅游为主,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761.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8.4亿元,较2015年同期分别增长16.43%和11.68%;2016年8月12日,若尔盖县西部牧场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如今,在农区,青山与绿水争相辉映;在牧区,蓝天与碧草相映成趣;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蝶变的新颜拥抱绿色阿坝,绿色正在丰富装点当代阿坝人的多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