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网APP下载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房产网公众平台
扫描关注
为企业“建楼分房” 让工业“立体生长”

 为企业“建楼分房” 让工业“立体生长”

当一座座写字楼在武侯新城拔地而起,一场发端于工业园而目标指向都市的“工业上楼”运动,正在悄然酝酿成风,在这背后,是一场意味深远的经济结构转型。

工业强基是成都市2017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之一。作为中心城区的武侯区,发展工业经济面临着原有工业企业生产环节外迁“失血”、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减少和企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以及存量工业用地逐年减少等诸多挑战。为此,武侯区对中心城区如何发展工业提出了自己的谋划——工业企业上楼,探索发展都市工业发展新模式。

伴随着城市升级的新一轮经济转型,一个越发鲜明的现象开始为外界所瞩目:一方面越来越多企业将总部设立在武侯区内的楼宇里面;另一方面,“工业上楼”从零星个案逐渐变为越加明显的趋势,多个行业企业甩开传统的工业园形象将总部迁入写字楼中,工业楼宇经济开始“从理想变为现实”。

就在这个月底,由该区倾力打造的“成都智能制造产业园”将正式开园。这意味着,从建立工业楼宇引导企业“上楼”升级,到工业企业总部加快聚集,再到分区域实现产业集群效益,实现了工业经济的“立体生长”。实施“产业立区”战略,武侯区正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工业的新路子。

楼上办工业 企业智能升级

走进武侯新城西部智谷产业园B区,记者在唐源电气公司一楼的接触网检测装置装配车间看到,数十名技术工作人员来往穿梭、正在忙着装载、检测、测试新研发的6C系统,数千台精密仪器错落有致、按照检验顺序成排叠放,没有传统工业企业的机器轰鸣,只有各种数据指示灯不停地闪烁……楼下是生产、装配部门,楼上是研发、设计、销售部门,整套生产、管理、销售体系全部容纳在一栋工业楼宇中。

据介绍,唐源电气自2011年入驻武侯新城后,自主研发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检测设备,发展态势迅猛,几年时间里,从一个年产值仅1000万元的科研创新企业,产值陡翻12倍,同时取得专利26项。

如此“强悍”的产出强度,竟是源自企业上楼。道理很简单,“车间”上楼,只是空间结构的改变,是物理变化,土地的产出最多比以前多几倍;而一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则可以互相作用,发生化学反应,单位面积上的产出可以以几何级数增长。

“其实,唐源电气的发展历程就是武侯区都市工业纵深推进的建设缩影。”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心城区,武侯区面临着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楼宇成为都市工业的载体成为武侯区工业调整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在工业用地上集约化修建的工业楼宇,让企业上楼办公或生产,而非像以前那样,一个企业圈一片地,建一个园区。

常年负责招商引资的武侯人这样形容,“引进项目的时候,大型生产线的工业我们基本都不看,因为看了也知道没有地方放。创新型、研发型等工业企业才是招商的重点对象,诸如唐源电气、世源频控、佳发安泰等一大批科技型、智能化企业在这里得到升级发展。

正是得益于一批“上楼”办公的科技型工业企业迅猛发展,2016年武侯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29.2亿元,工业经济总量处于五城区首位。

园中再建园 产业“分房”聚集

翻开武侯新城的产业地图可以看到,以西部智谷产业园为核心,一大批工业总部楼宇拔地而起,其中不乏联想、川大智胜、力方国际等知名企业。武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区在武侯新城已建成工业总部楼宇项目43个,入驻企业2000余家,成功培育慧谷、神州数码等税收过亿元楼宇。

“在西部智谷产业园的引领示范下,我区都市工业以总部楼宇聚集的方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该负责人介绍说,作为武侯区都市工业发展主要承载区,武侯新城初步形成了以联想、川大智胜、神州数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企业群;以利君、费希尔久安、彩虹集团为主的机电一体化类企业群;以三勒浆药业、合信药业等为主的生物工程及生物制药类企业群;以东方凯特瑞、环能德美等为主的环保科技类企业群……然而,如何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成为了一个瓶颈。为此,武侯区提出打造“园中园”模式进行探索,就好比建了楼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分房。

 

去年底,武侯区与深圳科陆新能在武侯新城合作打造的首个“园中园”——“新能源与智能微电网产业园”开园后,三条由深圳迁至成都的生产线已经开足马力生产,随着科陆电子系列生产线搬入和研发团队组建,围绕新能源技术研发、物联网技术研发、配电、售电及能源服务业务等工作与投资计划也渐次铺开,更是带动了其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布局新城,形成了产业聚集效益。“园中园”模式对分产业实现都市工业企业集中发展效果可见一斑。

厂房网客户端

手机抢占房源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帮我们找
企业地标
联系我们:
联系人:冉经理
电话:18080013510
经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00(限制字符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