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正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筑牢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为强化全市上下对工业发展的认识,营造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市委“157”总体思路、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抓工业的良好氛围,从即日起,本报陆续推出“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长期以来,工业经济始终是成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成都工业年均增速约14.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首位,工业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将近一半,有力支撑了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级”台阶。
重新审视工业经济现状,成都的工业仍存在“全而不大、多而不强”的问题,产业门类齐全但结构不尽合理,聚集态势初显但集群集约程度不高,区位优势突出但市场能力不强。
做大做强工业是现代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成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为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供强大产业支撑,为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创造产业需求,为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提升层次内涵,为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提高能级,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提供重要的物流、人流、信息流。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和动能轴,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按照市委“157”总体思路,成都将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成都将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持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加快构建“3+N”工业发展格局,努力筑牢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加速奔跑的成都工业,正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对标国际高端制造业
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制造业对城市、对国家发展有多重要?有专家研究测算,制造业领域1美元的产值会带动其他领域1.4美元的产出,但MAPI(机械及联合产品研究所)的测算显示,这一乘数效应达到了3.6。在工作岗位上的乘数效应,制造业达到了3.4。
在欧美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统领高端制造业,抢占未来新一轮制高点的关键时期,成都制造业该何去何从?
一方面,紧跟全球新的发展趋势,成都发布了《成都制造2025规划》,以提升成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根据规划,成都提出,将力争用10年时间,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产业倍增、质量升级,总体规模进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
另一方面,成都充分借鉴欧美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经验,积极引进来。被誉为西门子工业4.0样板的西门子成都工厂,亦是全球顶尖标准、先进制造的表现。在这里,从原料到成品,几乎都是“智能”完成,通过信息和数据的交换、计算,每10秒钟就可以生产一个产品,每年能生产5.5亿个元器件。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强势重塑,正加速传统制造业迭代升级,为成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成都的思路是把整个成都产业融入到全球产业来思考,同时做强做优一批在全国领先、在全球有知名度、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事实证明,成都也正主动深度地融入国内国际的产业分工体系,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现在,成都已是国内信息安全领域重要的制造基地;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在科研教育、勘察设计、工程总包、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各领域实现了全覆盖……
接下来,成都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形成多点支撑新格局
11月1日,在成都天府新区新兴工业园,包括西丹孚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产业基地、升华特种电源研发生产基地、盟升电子总部和卫星通讯产品研发中心等10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高端制造、研发创新、高端服务等多个领域,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的“大创造”板块初步显现。
作为成都“3+N”工业园区布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创造”板块是以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发展研发和创新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及关联生产性服务业等为重点,突出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及成果转化的大园区,也成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核心引擎和西部重要的创新引擎。
按照“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成都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调整,加快构建以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成都经开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N个近远郊区(市)县为主体的“3+N”工业园区布局体系,形成龙头引领、多点支撑的新格局。
实际上,做强存量、加快增量、做大总量,形成“3+N”工业发展大格局的过程,也为成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提供了有力抓手。在蒲江,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由此前的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扩展至30平方公里;在金堂,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已确定“再拓展区”为17平方公里……
工业园区规模上来了,产业集群集聚也有了重要的载体支撑。同时,还有中韩、中法以及中古、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上述园区目前正加快打造国际高端产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针对各区(市)县重大项目不足、投资乏力的状况,成都实施“153”重大招商计划,即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和二圈层、三圈层年内分别要引进10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3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为了增强全市工业强市意识,并在全市上下形成抓大工业、大项目、大集群、大园区的良好风气,今年以来,成都已经开展了四次工业“竞进拉练”,有力促进了重大工业项目多头快建。
工业园区的布局优化,增强了载体后劲,又为项目和园区投资确立了方向。今年4月,投资130亿元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成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奠基,随后,总投资43亿元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集成电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落户……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在蒲江县寿安镇,22名当地失地农民在新建的工厂内找到了工作,从田间地头走进标准化生产工厂,其身份转变成了产业工人。“对于我们来说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如今我们是工厂修在家门口,工厂里工作收入可观,家安在新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位工人乐呵呵地说道。
22名失地农民身份的转换,折射的是工业对一座新城所产生的“裂变”。
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早在2010年,蒲江县就开始思考寿安新城的未来。2014年2月28日,继江苏太仓之后,中国第二家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正式落户成都。此后,世界500强德国博世三大项目落户;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在蒲江成立;千亿智能五金小镇规划出台;蒲江工业裂变一直在持续发生。
蒲江县认为,蒲江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农业基础的厚实,奠定了蒲江工业腾飞的坚实基础。而工业的发展,也把蒲江这个传统农业县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看得见变化的还有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一栋栋古香古色的川西民居,院落间的草坪修剪整齐,院后还种着各种蔬菜,远处田里是一片花海……入住新居的农民,不仅有了新的居住环境,也有了观光、蜀绣等产业。不仅“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品质也提高了。这背后的变化,是成都正以“小组微生”模式打造的幸福美丽新村。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强新农村综合体产业支撑,推动“产村一体”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新的发展理念,塑造了全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当前的成都,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和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统筹提升农业组织化、品牌化、资本化水平,大力打造一大批农业“天府品牌”,让“天府粮”“成都味”走进千家万户,使成都农业走向世界,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成为推动成都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未来的成都,将突出工业支撑,弥补服务业短板,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速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起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生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