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学城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
成都市区往南25公里,兴隆湖波光粼粼。从曾经的郊区到大楼林立,从乡场小镇到成都科学城,短短2年多时间,这一带完全变了样。在环兴隆湖25平方公里的成都科学城起步区内,已聚集了一批国际顶尖项目。
就在本月,成都科学城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启动仪式在新兴工业园举行。联东U谷·天府高新国际企业港、西丹孚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产业基地等10个项目集中开工,涉及高端制造、研发创新、高端服务等领域。而随着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开工,一大批高精尖的项目将搬迁落户于成都科学城。
互联网、核工业、航空航天、仿生材料、脑科学、暗物质研究等一系列“酷炫”的科研领域,不仅将在世界科技领域发出“成都声音”,也将切实改变普通成都人的生活。
探秘成都科学城
“神宫之吻”的助力者
VS给视网膜拍照的“相机”
在众多“搬家”到成都科学城的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是佼佼者之一。
光电所原来在成都双流文星镇,位置远离闹市区,显得低调而不为人所知。实际上,这里研发的产品是中国太空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个月,世界瞩目的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交会对接成功,神舟飞船上为导航系统提供测量信息的激光雷达就出自光电所,在成都研发并制造的。
该所科技处副处长高晓东研究员介绍,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在中近距离准确捕获天宫二号,实现对天宫二号的高精度跟踪,提供两个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实时将天宫二号和飞船的相对距离、距离变化率、角度、角度变化率等位置信息传送给神十一,帮助飞船不断调整姿态,慢慢与天宫二号靠近并最终实现精准对接。
除了助力“神宫之吻”,光电所正在研制一款特别的“相机”,专门给人眼视网膜拍照。
很多疾病,如眼科疾病及糖尿病的征兆都可以在视网膜中反映呈现。然而,人的眼球一直处于抖动状态,人眼的光学性能也不断变化,因此要清晰地拍摄到视网膜非常困难。光电所多年来发展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在人眼眼底视网膜成像技术上,可以消除这些影响,实现对人眼视网膜的高分辨率成像。
目前,光电所已研发成功了这样的系统,正联合医院及医学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医学临床试验,试图找出临床获取的细胞级高分辨力视网膜图像的各种形态与病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高晓东说,该项技术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相关技术攻克后,对眼科疾病及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的早期及极早期诊断手段带来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