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统计局公布成都市第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59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23.9亿元,同比增长7.1%。数据同时反映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部分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增长较快。
一业定乾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正成为成都大力推动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根据我市轨道交通规划,到2020年,全市地铁建设运营里程将达782公里,地铁对提升城市品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在市域内快速发展,里程不断延伸,我市轨道交通还正大踏步“走出去”,去到千里之外的亚、非、拉美等地区,为我市工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本期成都经济观察将聚焦我市轨道交通产业中的典型代表企业中铁二院,通过讲述中铁二院十几年发展变迁的故事,展现我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轨迹图,同时深入采访西南交通大学专家,探讨成都轨道交通发展的前行路线。
企业故事
项目遍及全球40多个国家
让世界爱上“中国标准”
“其实,我们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 走出去 的步伐,近年来加快脚步,在非洲、拉美、东南亚等世界多个地区都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成果。目前,中铁二院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31个分支机构,100多个项目遍布40多个国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铁二院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副部长林建平如数家珍地介绍道。
在轨道交通的勘察设计中,世界正在爱上“中国标准”。
培养全球“高级粉丝”
成功让“中国标准”走出去
“虽然很早就将目标瞄准海外,但是, 走出去 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 中国标准 和很多其他国家遵从的 欧洲标准 或者 美国标准 不一样,我们起初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说,在埃塞地质勘察作业中,测量土壤形变、承载能力、压缩模量等指标的时候,我们 中标 仪器使用62.5公斤的铁锤,从某一个高度的地方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到地面来测试,而 欧标 是使用8公斤的,从另一个高度掉下。与 欧标 相比,我们 中标 体系能够测量的指标参数更多更完善。但是,这些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心存疑虑,让他们从一贯执行的 欧标 切换到 中标 ,不是一件易事。如何让其他国家心悦诚服地接受 中标 ,成了我们 走出去 过程中很大的一道难题。”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带外国友人坐京沪高铁、成渝高铁,让他们到成都来参加培训……”林建平说,“在我们高速运行的高铁上,硬币都能够稳稳立在车窗台上,平稳舒适的乘坐体验,让外国友人连连称赞。不仅如此,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国家铁路局、中铁总公司等部委机构还协调外国同行到国内参加培训,并给他们颁发结业证。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欧博士曼德拉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欧洲博士毕业以后,2012年赴中国接受了中铁二院国际培训中心组织的为期一年的研修,学成后回到祖国,他很快就成为了埃塞俄比亚铁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总经理助理。今年7月,巴西的第一副议长都来中铁二院参观考察。”
“由于来接受培训的外国人以官员居多,我们因此培养出了一大批全球 高级粉丝 ,这为我们打通 走出去 的道路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林建平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培训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超过1000名外国学员,学员中很多人已经成为本国的铁路技术和管理专家,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实际上,中铁二院这家总部位于成都的企业,隶属于世界双500强的中国中铁,是国内最大型的工程综合勘察设计企业之一、首批获得“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的八家企业之一,也是前几年铁路系统内唯一经国家发改委授权委托的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具有投资和立项评估双资质的单位。以中铁二院为代表的成都企业,正在用强大的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标准”。
海外首用“中国标准”
助非洲建成第一条跨境现代电气化铁路
让“中国标准”广为人知之后,这家总部位于成都的企业,海外之路更加宽阔了。2012年4月,中国企业在海外首次采用全套“中国标准”修建的电气化铁路——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以下简称“亚吉铁路”)正式动工。这条全长752.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共分布45个车站、总投资约40亿美元,起自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连接重要城市阿达玛、德雷达瓦,终点位于东非最大的现代化港口之一——吉布提港的铁路,从设计、施工、监理,到轨料、施工装备、通讯信号和电气化设备、机车车辆,全部使用中国技术和产品。
而这条亚吉铁路,不仅是埃塞俄比亚最快的铁路,更是整个非洲最先进、最高效的现代化铁路。它横亘在埃塞俄比亚最重要的经济命脉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最繁荣的港口和红海的出海口吉布提之间。正是由于亚吉铁路的开通,原本汽运需要10天的货物流通速度,缩短至现在每趟只需7小时。“举个简单的例子,亚吉铁路开通之前,埃塞俄比亚首都人民想要吃上一顿海鲜可不容易,现在这个愿望却能轻而易举地达成。”林建平向记者表示。
由此,来自成都的中铁二院,为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埃塞俄比亚赖以发展的旅游业、特色农业、畜牧业和密集型工业来说,亚吉铁路的开通无疑是一件重大的利好消息。林建平清楚地记得,当地时间今年10月5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亚吉铁路通车仪式上,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对中国中铁等中国企业技术实力的赞许,以及对亚吉铁路将促进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的愿景。而这条电气铁路的成功,也预示着这将是中国铁路技术进入非洲市场的敲门砖。
中国高铁“出海”第一单
莫喀高铁设计时速将达400公里
铁路轨道交通的“走出去”,除了普速列车,高铁装备也正在走出国门。今年6月25日,中俄双方就莫喀高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高铁“走出去”已经从雅万高铁的列车产品输出升级到动车组技术输出和资本输出,中国高铁装备“走出去”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林建平告诉记者,莫喀高铁勘察设计合同于2015年6月18日在圣彼得堡签约,是中国高铁“出海”的第一单,不论是对中国还是俄罗斯,都意义重大。“这是俄罗斯首条真正的高铁,将连接莫斯科和喀山两个重要城市,跨越俄罗斯7个联邦主体,覆盖2500万人以上,铁路最高设计时速400公里。中铁二院及俄罗斯当地合作伙伴正在开展设计工作,先期开工段的初步设计成果文件已经提交,即将开工建设。”
“在莫喀高铁项目,我们面临了至少三大难题。400公里的设计时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运营速度,速度一提高,很多方面的要求都更加严苛。同时,莫喀高铁还要达到客货混跑的要求,因客运与货运的限速数值差异,经过弯道产生的向心力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参数都有显著差异,线路设计面临了巨大挑战。俄罗斯冬天的温度最低可至零下几十摄氏度,可谓高寒冻土,但是,这些地方并非一直都能保持在低温状态,一到夏天,有些冻土就开始融化了。上述难关,需要我们用技术全部攻克。”林建平如是说。
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早在2014年的俄罗斯索契 1520 大会上,对方一开始要求我们就该项目在3天之内拿出初步方案,对于这样一个难度达 世界之最 的项目,时间根本不够。但是,中铁二院总经理朱颖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个项目对于国家和行业的重大意义,在他的亲自部署下,我们的精英团队齐心协力组织攻关,最终在规定时间内拿出了令俄方高层满意的解决方案,让俄罗斯方对我们的服务和效率大加赞赏。”他说,继去年9月俄罗斯专家专程过来考察之后,即将到来的11月上旬,中铁二院又将迎来俄罗斯客人。
特约观察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 陈光:
产业链布局完整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助力成都轨道交通“走出去”
人物名片
陈光,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科技管理学会(AIMOT)会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国际行政学院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等。曾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铁路科技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
“成都轨道交通发展基础好,产业链布局完整度在全国名列前茅。”说起成都的轨道交通,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院长陈光首先从产业链角度向记者分析道。他表示,成都域内具备研究设计、教育咨询、装备制造、土建工程、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同时拥有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中铁西南院、中铁二局、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等院校机构。
接着他指出,成都的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完善、发展快速。“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是成都 十三五 时期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轨道建设将 加速成网 ,以每年投运两个项目的进度,实现轨道交通全域覆盖。畅通快捷的市域铁路、地铁、有轨电车、轻轨多制式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全域轨道交通体系正在形成。”陈光说。
如今,成都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此,陈光认为这不仅将为成都的轨道交通发展带来新的优势,还将助力其“走出去”,有助于“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转变。“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成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明确提出 四中心一枢纽 ——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创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这些将极大促进成都轨道交通 走出去 。”
陈光进一步指出,国家战略转型使成都成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前沿。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京津冀一体化、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而成都位于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交汇处,具有独特的站位,变成国家实施西向战略的前沿。他分析,在增强蓉欧快铁运营效率基础上,成都在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有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轨道交通企业已先行在 一带一路 战略中崭露头角,比如中铁二院已经以工程总承包商的身份在白俄罗斯打开了市场……”
“成都的轨道交通 走出去 将有助于 成都制造 向 成都创造 转变。”陈光表示,成都轨道交通“走出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端产品和劳务输出,也不仅仅是传统高端领域国际技术与产业的合作。“当前成都轨道交通的核心技术优势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轨道交通国际优势的开始。”陈光认为,成都轨道交通“走出去”对成都的高科技产业输出将起到引领作用,还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甚至将有助于 成都制造 向 成都创造 转变。中国标准也将引领世界。”
在深入分析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优势和“走出去”的同时,陈光还为成都未来轨道交通的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
他建议增强现有制造企业总装生产能力,有效拉动本地配套产业及产业链(包括研发、生产及市场扩张)的发展,发挥好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扶持本地引领作用的企业,如中铁二院(轨道交通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等全链条)、新筑路桥(基本具备轨道交通整车制造能力)等龙头企业发展,给予更大力度地支持,通过“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本地配套企业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此外,他建议成都利用好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循环,承接产业转移,以促进重大装备的出口。比如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沿着“一带一路”连接东南亚国家等。最后,陈光强调要建好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是成都难得的独有资源,应着力支持加速推进其建设,并建立高铁知识产权数据库。”他同时建议抓住国家“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启动时机,争取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相关项目进入“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推进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