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中国航空学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四川省航空宇航学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新都区人民政府等共同承办的2016年中国(成都)航空动力发展暨学术论坛在新都落幕。
为期两天的时间里,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华、刘大响、杨凤田、王华明、闻雪友等专家对成都发展航空动力产业的机遇和优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航空产业园落户新都
院士点赞成都优势
据了解,新都区已在石板滩工业拓展区规划了9平方公里的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园,以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和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按照“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理念,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航空动力产业。
“成都市新都区投建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是一个合理且具有远见的抉择。”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甘晓华院士认为,新都区航空发动机生产先天条件优越,拥有624、420这样的行业龙头老大,用好这样的资源,可以聚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航空产业的价值十分高昂,投入一点,回报会成倍增长。产业牵引着学术的发展,做好这个产业园区,能为国家航空事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高级顾问刘大响院士认为,新都区拥有成发集团、624所等大型主机厂所,有北航等高校的大力协同,也有正在崛起的民营航空制造企业,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人才和区位优势,以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和制造为抓手,力争在军用、民用先进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中占据相当的份额,促进地方经济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好西部“动力城”。“大型飞机和发动机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具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我认为,成都市新都区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2025年建成
国内顶尖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
航空发动机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城市产业现代化的引领和标志。四川作为全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试验区,将航空与燃机产业作为全省加快培育发展的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成都市经信委工程师鲜樱介绍,成都的航空产业中,直接从业人员达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更是达到30万人。“目前,航空产业发展增长速度居首,并且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他认为,未来10年,成都航空产业将紧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军民融合,整合优势资源,坚持自主研发创新。要做到将军工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与北航的合作,在新都区成立研发基地、研究生院等,成都市新都区航空产业园作为3+X布局规划中的重点区域,也将成为航空发动机生产研发的重要产业园。
据悉,新都区结合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提出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的目标,以规划总面积9平方公里的成都航空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建成一个制造基地、一个研发基地和一个产业集中发展区,大力推进以航空发动机整机研发制造为重点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园区聚集核心配套企业6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和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新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