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龙潭总部经济城技工贸收入达552亿元 图片由成华区提供
7月,成华区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签订加快推进“国机重装西南研发中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8月,航天科工通信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成华;
9月,成华区政府、智慧海派科技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在龙潭总部经济城打造智慧海派项目……
最近几个月,成华区在工业领域动作频频。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加快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曾经的工业基地,成华区先后聚集了150多家中央、省、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经历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原有工业企业已大多外迁,但工业的底子和创新的基因犹在。
原有骨干企业调迁后的“空档期”、存量工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壮大现代都市工业的“培育期”这“三期”叠加背景下,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华工业怎样担当强基重任、如何“一业定乾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老工业城市的“底子”活力和创新因子如何充分激发?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成华工业如何做到“不失速”甚至“提速”?
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无异于成华工业一轮新的“创业”。
项目引进
补空档扩载体
做大做强工业投资“底盘”
成华区正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龙潭总部经济城铁路以东2706亩(含已获指标663亩)工业用地的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将这块区域作为现代都市工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域,培育龙潭总部经济城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成华工业投资底盘
9月9日,四川省暨成都市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成华区政府与智慧海派科技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将在成华龙潭总部经济城合作共建智慧海派项目。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军民融合高科技企业,已在北京、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多个研发中心,此次落户成华,是智慧海派首次“西进”。
无独有偶,注册资本3.5亿元的“航天通信技术研究院”也已正式落户成华,共设1个总体所和9个专业技术中心,发挥研究院总体牵引能力,形成各生产企业关联协同发展的局面,逐步整合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通信产业资源,聚焦移动互联智能终端及服务应用、专网通信和通信装备制造三大产业,推动通信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及相关产业化发展,预计到“十三五”末,产值将达到20亿元以上。
两大项目相继落户,与成华区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积淀密不可分。目前,龙潭总部经济城集合了电子信息企业100多家,形成了以四川北斗导航、成都航天通信等卫星应用、电子通讯设备研发、设计为主的产业聚集。同时,成华区内还拥有在电子通讯研究领域全国领先的电子科技大学和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西南电力设计院等科研总部,人才、科技资源和产业优势极为明显。
成华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市委提出工业“一业定乾坤”,而成华区在五城区里面是最有条件发展都市工业的。以重大项目为依托,该区正在弥补原有骨干企业调迁后的“空档”,加快龙潭总部经济城铁路以东2706亩(含已获指标663亩)工业用地的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将这块区域作为现代都市工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域,培育龙潭总部经济城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并进一步拓展工业楼宇载体,做大做强成华工业投资的“底盘”。
据了解,成华区将与智慧海派、航天通信技术研究院等密切合作,在龙潭总部经济城共建航天通信智慧产业园,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和航天通信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以此推动成华工业“二次腾飞”。
高端引领
调结构促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
成华将大力发展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现代都市工业,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努力做大做强现代产业支撑,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今年7月,成华区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签订协议,在原二重总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国机重装西南研发中心”建设。国机重装西南研发中心除了推动建设“大型铸锻件数值模拟国家工程实验室”、引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专家级科研队伍入驻外,还将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与德阳制造基地形成产学研销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对民间提供创新技术支持。
国机重装西南研发中心的建设,被看成是成华存量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同样是位于龙潭总部经济城的福立盟,最初是利用物联网技术为油气钻采提供技术服务,得益于成华老工业基地的科研能力与油气化工行业的基础,福立盟便捷地开展了大量涉及石油物联网等方面的研发合作。而现在,福立盟已经成为工业设备智能管家,除传统的钻井设备技术服务外,他们的业务范围已扩展到信息化系统、中央空调及全设备运维技术服务。
据统计,2015年龙潭总部经济城技工贸收入达552亿元,规上工业亩均收入达1390.34万元,居全市首位;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及建筑工程等三大主导产业企业390家,占全园区规模企业的一半以上。
主动对接“成都制造2025”行动计划,调结构促升级,成华将大力发展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现代都市工业,同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模式的应用,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努力做大做强现代产业支撑,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创新驱动
培育“隐形冠军”
为工业强基提供持续动力
下一步成华区将助力推进构建“两校共兴”空间布局,形成工业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使“隐形冠军”成为赛场冠军
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曾在《隐形冠军:谁是全球最优秀的公司》一书中,对“隐形冠军”进行了界定,意指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但却一直默默无闻的中小企业,而正是这些企业,才是真正的最优秀的公司。在成华区,也有这样的“隐形冠军”。
2006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上,重庆大学李永龙、王璠等六人团队主导设计的“巴将军”机器人足球队从536个团队中脱颖而出。如今,这个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也落户成华,围绕智慧治理、智能制造、航天航空通信领域,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全国第一个新锐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发中心。
创新是“隐形冠军”的基因。“成华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城市空间和产业再造,目前正加快形成‘两校一带’知识经济发展新格局,有望打造出智能制造和航天航空通信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蒋蓉参与了成都市关于畅通政产学研用机制构建知识经济圈建设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她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团队根据成华区委区政府最新发展理念,开展了“两校一带”知识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综合研究。
与此同时,成华区社科联等单位还与在蓉高校合作,派遣高学历的工作人员参与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研究研发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运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奠定培养高素质跨界人才的基础。
“互联网+”正在与成华工业深度结合,更多的“隐形冠军”将在成华出现。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成华将联合高校机器人研究所等,重点发展特种机器人研发制造。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将通过军民融合,逐步建成西部北斗应用产业高地。在地质勘探领域,依托高校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学科的优势,重点发展智能地质灾害监测和智慧能源勘探……
这些创新型企业和项目的培育与成长,将为成华工业强基提供新的、可持续的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