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都成 圆梦天府——四川省成都市大力推进创业工作纪实
高瞻远瞩的决策,托举起一个个绚烂绽放的创业梦想,承载着一个城市“弯道赶超”的雄心壮志3天、3000个交易项目、400亿元政府投资基金成立……一系列熠熠夺目的成绩,让“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万众瞩目。
人头攒动的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里,人才、技术、资本、项目等创新创业要素流动、集聚、交汇、碰撞、对接。
来自世界各地的创客们云集于此,无论是黄皮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所有人都怀揣着“创新创业”的同一个梦想。
李方舟的科技公司是做虚拟现实装配的,起步才两年。交易会上美国硅谷的项目展示,让她“大开眼界,启发了创业思路”。她原以为自己只是这场盛宴的旁观者。没想到,在创交会头一天半的路演中,她就寻觅到了3个意向合作伙伴。
身处西南内陆,却心系天下,这是成都的胆识,更是成都的气魄。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2015年12月,成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这样的发展目标,这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因地制宜。
“十二五”时期,成都经济总量已破万亿元大关,面对投资效益下降、发展空间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发展共性问题,依靠要素和投资拉动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
如何由“跟跑”转为“抢跑”甚至“领跑”?成都思考着,摸索着,尝试着,实践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成都市审时度势,把它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质量优,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传统要素驱动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
一场旨在激发全社会投身创业活力的改革试验悄然拉开序幕。
科技成果转化“新十条”、“人才新政十条”在内的7大类48项政策……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政策纷纷出炉;到2020年培养出20万名科技创业者、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100支以上……一个个宏伟美好的远景目标振奋人心。
踏着如飞的脚步,朝着梦想的曙光,成都争分夺秒,一路奔跑。
2015年,成都全市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市场主体990户,新登记市场主体总计248583户,同比增长33.79%,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29个百分点。
守护
人社部门对创业者的呵护,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他们将希望和信念洒向大地,用汗水和心血悉心浇灌,为的是花香满园、绿树成荫通过创新创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成都市政府各部门的共识。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成都市已经建立了创业‘大格局’工作机制,各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协同推进,形成了优势互补、同气相求的局面。”成都市人社局局长张济环说。
一个现实的注脚是,2016年4月,成都市政府办公厅颁布《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26项任务全部逐一明确了牵头单位,涉及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经信委、人社局、教育局、团市委等十几个部门。
创业“大格局”中,人社部门善谋善为、真抓实干,把政策推送到创业者的身边,把温暖传递到创业者的心坎。
这份阳光遍洒大地——青年、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妇女、职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7大群体成为促进创业的着力点。
近年来,成都市人社局启动实施“成都市创业促进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并在实施针对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创业、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城镇失业人员自立创业、特殊人群自强创业的“五大创业工程”基础上,充分借助“菁蓉汇”平台,积极置身“创业天府”行动计划。
这种关心贯穿始终——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性质的创新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成都遍地开花,成都市对创业园区给予补贴、严格管理。
只要有好的创业想法,创业者就能入驻创业园区,享受全方位的扶持和服务。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整套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打造了完整的创业生态环境。
入驻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时的满心喜悦,曹忻至今记忆犹新。
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曹忻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回到家乡创业。她发现,成都不仅有深圳的务实精神,还有相比较丰富而低廉的人力资源。这里的创业成本也很低。之前,曹忻的公司在外地仅租住商业楼一项,每月开销就达上万元,而现在每月仅需缴纳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