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分钟左右就有一台普拉多越野车下线,今年产量将达3.4万台,创下历史新高。”在经开区,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实行了“双班制”,昼夜不停工。这也是2014年以来,该公司首次恢复双班生产。 一汽丰田公司开足马力,昼夜生产的热潮,是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我市重点突出工业“一业定乾坤”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上半年全市工业发展总体呈稳步回升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数月回升,工业投资增长较快,连续签约开工了一批工业大项目,工业产业培育有新亮点,“3+N”工业园区布局基本形成。今年1—6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完成工业投资1070.3亿元,同比增长37.3%。 当下,我市正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结合本职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加快将成都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都成就】 工业增速持续回升 工业园区稳步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积极落实支持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等扶持政策,工业增速持续回升。强化运行监测,及时跟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筛选确定100户重点监测保障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产能释放。围绕工业增速、工业投资等主要目标,开展“稳增长”月度督查,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推动采取针对性措施。 今年1—6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完成工业投资1070.3亿元,同比增长37.3%。完善工业投资规划,编制了《成都市“十三五”工业投资推进方案》。落实重大项目的移交管理、协调联动、督查考核等项目促建机制,开展“工业竞进拉练”活动3次,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多投快建。 此外,工业园区稳步发展。为加快构建“3+N”工业园区布局,我市积极指导各区(市)县根据《成都制造2025规划》及全市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完善园区规划。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机制,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快研究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及支持政策,建立中外合作园区建设情况月报制度,推进中德、中韩、中法、中古等中外合作园区建设规划建设。 【成都举措】 实施“153”重大工业项目引进计划 力争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 “以工业强基行动为总揽,突出工业‘一业定乾坤’,继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营造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紧实施“153”重大工业项目引进计划,力争重点工业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全力打好工业经济“稳增长、抗下行”阻击战。 加快构建“3+N”工业园区布局 促进重大项目多投快建 在促进重大项目多投快建方面,我市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紧实施“153”重大工业项目引进计划,紧扣项目规划、招引、落地、促建、投产等关键环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力争重点工业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加快形成投资实物量;重点推动今年内新竣工的东风神龙、中车产业园等重大工业项目尽快发挥其产值增量贡献。同时,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按照“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加快构建“3+N”工业园区布局体系,切实增强工业承载能力。 此外,我市还积极主动服务工业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好中央、省、市“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帮助企业拓市场、降成本、增效益,促进企业生产稳步回升;切实做好工业运行监测,强化对电子、汽车等重点产业的运行分析和对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定期开展分片区、分行业的企业座谈会,及时掌握企业诉求。完善“B2G”企业服务工作机制,推进“银企校院”四方对接平台全面运营,加强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帮助协调解决企业项目、政策、人才、能源、资金等问题。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方面,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做优做强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加快培育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成为新的千亿产业集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形成军民融合优势技术产业集群,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构建以航空产业为重点的“1+N”产业发展体系,以成都天府新区为核心的“1+N”空间布局体系。 在进一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方面,我市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提升成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加快中外合作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中韩、中德、中法、新川、中古等中外合作园区,打造国际高端产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抓住我市实施“蓉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陆港产业园,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快项目“引进来”